策名网 > 取名字典 > 滋字的意思-滋字取名寓意

  • 滋字拼音
    滋字五行
  • 滋字部首
    滋字繁体
  • 滋字简体笔画 12
    滋字繁体笔画 14
    滋字康熙笔画 14
  • 滋字结构 左右结构
    滋字字性 偏男性
    滋字推荐度 86%
姓名学寓意:生出,长;增益;汁液,润泽;繁盛,茂盛。用作人名意指繁荣、昌盛、兴旺、欣欣向荣之义; 查询< >起名汉字搭配。

基本解释

基本字义

  1. 生出,长:~生。~芽。~事。~扰(骚扰生事)。潜~暗长。
  2. 增益,加多:~养。~补。~阴。
  3. 汁液,润泽:~润。
  4. 味道:~味。
  5. 喷射:往外~水。
  6. 浊:“何故使吾水~?”

英语 grow, multiply, increase; thrive

德语 dem, diese ,erregen, hervorrufen (V)​,wachsen, sich vermehren

法语 croître,nourrir,causer,faire naître

详细解释

详细字义

  1. (1) 滋水 [Zi River]
  2. 滋水出牛饮山白陉谷,东入 呼沱。从水,兹声。——《说文》
  3. (2) 一名兹水,今名磁河。源出河北省阜平县西部南坨山东,今为潴龙河支流
  4. (3) 浆,液汁 [thick liquid]
  5. 墨井盐池,玄滋素液。——左思《魏都赋》
  6. 流光驿驿,甘滋泥泥。——邹阳《酒赋》
  7. (4) 滋味 [taste]
  8. 丧有疾,食肉饮酒,必有草木之滋焉,以为姜桂之谓也。——《礼记》

  1. (1) 通“孳”。滋生;繁殖 [multiply;grow]
  2. 滋,益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  3. 无使滋蔓。——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注:“益也。”
  4. 草木庳小不滋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明理》
  5. 事滋无成。——《左传·襄公八年》
  6. 树德务滋,除恶务本。——《书·泰誓下》
  7. (2) 又如:滋疑(引起怀疑);滋乳(滋生繁衍);滋漫(滋生蔓延);滋演(滋生演变);滋蕃(滋生繁育);滋茂(植物生长繁茂);滋硕(竹长茂盛);滋荣(生长繁茂)
  8. (3) 滋补。供给身体以养分;补养 [tonic]。如:滋阴(滋补阴虚);滋膳(补养的膳食);滋助(滋补)
  9. (4) 栽种 [plant]
  10. 播江离与滋菊兮,愿春日以为糗芳。——《楚辞》
  11. (5) 又如:滋培(栽培;养育);滋植(培植)
  12. (6) 浸染 [permeate]。如:滋沥(汁液渗滴);滋液(渗透的汁液);滋穴(喷涌泉水的洞穴)
  13. (7) 增长 [increase](今国之疵,民之病,有滋而无损焉,乌所谓言之效邪?)—— 王安石《上田正言书二》
  14. (8) 又如:滋殖(增加;增长)

  1. 更加,愈益 [more]——表示程度
  2. 去人滋久,思人滋生。——魏源《默觚上》
  3. 滋可痛已。(更加使人悲痛。可,值得。已,同“矣”。)——孙文《<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>序》

  1. (1) 繁盛;茂盛 [flourishing]。如:滋阜(繁盛);滋盛(众多;兴旺);滋繁(益繁;滋生繁多)
  2. (2) 味美 [delicious]。如:滋美(美食);滋旨(美好的滋味或意味)
  3. (3) 肥腻 [fat]。如:滋腴(肥腻的荤食);滋膏(脂膏)
  4. (4) 脏污,污浊 [dirty]
  5. 不获世之滋垢。——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
  6. (5) 又如:滋垢(污垢);滋泥(污浊的烂泥);滋秽(污秽)
常用词组
碧滋 丛滋 繁滋 阜滋 甘滋 横滋 华滋

國語辭典

  1. 生长、繁殖。如:「滋生」。《吕氏春秋·季夏纪·明理》:「草木庳小不滋,五谷萎败不成。」
  2. 培植、培养。《楚辞·屈原·离骚》:「余既滋兰之九畹兮,又树蕙之百亩。」
  3. 引发、惹发。如:「滋事」。《文选·苏武·诗四首之三》:「握手一长叹,泪为生别滋。」
  4. 润泽。《文选·谢惠连·捣衣诗》:「白露滋园菊,秋风落庭槐。」唐·李商隐〈潭州〉诗:「湘泪浅深滋竹色,楚歌重叠怨兰丛。」
  5. 补身体。如:「他身子十分虚弱,须好好滋补一番。」
  6. 北平方言。指喷射、冒。如:「管子裂了,直滋水。」

  1. 繁多、茂盛。《文选·潘岳·射雉赋》:「靡木不滋,无草不茂。」

  1. 更加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「若是,则弟子之惑滋甚。」《史记·卷一一二·酷吏传·序 》 :「法令滋章,盗贼多有。」

  1. 味道、美味。《汉书·卷六○下·蔡邕传》:「汦汦庶类,含甘吮滋。」唐·白居易〈效陶潜体诗〉一六首之四:「持玩已可悦,欢尝有余滋。」
  2. 汁液。《文选·扬雄·羽猎赋》:「方将上猎三灵之流,下决醴泉之滋。」《文选·左思·魏都赋》:「墨井盐池,玄滋素液。」

康熙字典

【巳集上】【水】 滋·康熙筆画:14 ·部外筆画:10

  1. 〔古文〕𣳯𦱳【唐韻】子之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津之切【正韻】津私切,𠀤音兹。水名。【說文】水出牛飮山白陘谷。
  2. 又霸水之別名。【水經注】霸陵縣霸水,古曰滋水。
  3. 又蒔也,長也,益也。【書·泰誓】樹德務滋。
  4. 又液也。【禮·檀弓】必有草木之滋焉。
  5. 又多也,蕃也。【左傳·僖十五年】物生而後有象,象而後有滋。
  6. 又滋味也。【禮·月令】薄滋味,無致和。
  7. 又濁也。【左傳·哀八年】武城人拘鄫人之漚菅者曰:何故使我水滋。
  8. 又與孳孜通。
  9. 又通作兹。【前漢·五行志】賦斂兹重。
  10. 又【廣韻】疾之切,音慈。水名,出高麗山。【山海經】高是之山,滋水出焉。

說文解字

【卷十一】【水】

《說文解字》

桐木也。从木熒省聲。一曰屋梠之兩頭起者爲榮。永兵切

益也。从水兹聲。一曰滋水,出牛飲山白陘谷,東入呼沱。子之切〖注〗𣳯,古文。

《說文解字注》

(滋)益也。艸部茲下曰:艸木多益也。此字从水茲,爲水益也。凡經傳增益之義多用此字。亦有用茲者,如常棣、召旻傳云:兄,茲也。桑柔傳云:兄,茲也。衹是一義。从水茲聲。各本篆文作,解作玆聲,誤也,今正。說詳四篇下茲篆下。子之切。一部。一曰滋水,出牛㱃山白陘谷,東入呼沱。此謂水名也。地理志:常山郡南行唐牛飲山白陸谷,滋水所出。東至新巿,入虖池水,南行唐故城在今直隷正定府行唐縣縣治北。新巿故城在今正定府治西北四十里。一統志曰:滋河源出山西五臺縣畍,東南流逕正定府靈壽縣北,行唐縣南。又東歴正定藳城二縣北,無極縣南。又東北人定州深澤縣畍。古與滹沱合流,今折而東北,與滱沙二水合。不入滹沱矣。

字源字形

滋字字源

滋字取名男孩名字

与滋字同音的字

与滋字同部首的字